影片剪輯流程與概念

當拍攝完成之後,就進到影片製作的最後階段,影片剪輯,好的剪輯可以製造出順暢的影片節奏,也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情境。透過簡單的背景音樂、字卡、動畫、轉場與音效等,就可以讓你的影片更出色! 跟著我們以下的文章,一步步把影片修剪成你想像中的樣子吧!

製作成功的影片,除了拍攝的畫面好看,後製工作「剪輯」也是不可少的,在剪接的過程中,好的剪輯可以幫助影片有更棒的視覺品質,然而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後製步驟順序,錯誤的工作流程將會導致影片細節不完善,接下來將推薦你一套「常見的影片剪輯流程」,希望從粗剪到細修,幫助有效率地完成後製影片。

第一步:整理並刪除不要的檔案

影片拍攝時,如果有準備分鏡表或是場記表,就能快速註記清楚,那些是需要保留的,而哪些只是暫時留存的檔案,這樣一來方便我們在剪輯前可以優先篩選出需要使用的檔案,也能更有效的節省整理檔案上所花費的時間,與此同時將影片做好分類,方便剪輯的時候找到相關的檔案。

第二步:確認拍攝內容

雖然這很花時間,但剪輯花費的時間會比拍攝的時間還長,所以除了檢查影片是否有拍到想要的畫面之外,還要完整地看過一次,並做精確檢查影片是否有NG或是鏡頭失焦的畫面,同時也能重溫影片拍攝的情緒,將情緒帶入剪輯的節奏中,能使影片剪輯更加流暢。

第三步:粗剪

簡單來說就是將影片放入到剪輯軟體的時間軸軌道上,選出可用的片段,初步的按照影片順序串接起來,這通常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,但若完成這步驟,影片至少完成50%,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工程之一,以下整理出幾項粗剪時,需要完成的內容。

  • 依序排列並串接起來

初步剪輯就是將檔案素材放到剪輯軟體的時間軸上,並依照預期的順序大致排列、串接,就完成這個動作。

  • 決定影片節奏,加上轉場

影片素材已經順接好,此時就能依照課程進行節奏上的調整,也可為影片加上轉場功能,在這就能約略看出影片的總長度,而製作課程影片,主要目的是傳遞知識,因此建議大範圍的剪掉「冗長」或是「多餘」的片段,可以提升影片的內容密度,並提高學生的專注力,也能幫助學習更加順暢。

第四步:細剪

上述的粗剪就是只粗略的剪輯主要是做排序跟畫面刪除和節奏,而細剪的部份,顧名思義就是剪輯內容就在更枝微末節,可能是關鍵的1~3秒,這時也會開始加上音樂及特效,作為強調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都能更加流暢的表現,通常會作以下修剪:

  • 聲音調整

若聲音本身存在有明顯雜音,可使用剪輯軟體提供的修正雜音特效,來適度修正聲音,並保持聲音大小的一致性。

  • 搭配背景音樂

依照課程的長度和性質,選擇合法授權的背景音樂來搭配,同時也可以將影片的動作及轉場,對上音樂的節拍,能使影片的呈現更加亮眼出色。

★ 注意:音樂的音量,必須低於人聲!

  • 加入動畫/特效

這個階段主要目的是透過增加效果,讓影片更加豐富、生動,使觀眾更有種聲歷其境的感覺,當然效果需要適時適當的加入,以免造成畫面混淆不清。比如說可以在影片中穿插字卡、字效,用來作為想強調的重點內容,而字卡的樣式與排版通常要簡潔、清楚、易讀為主。

  • 影片調色調光

在拍攝當下的天氣狀況不同或是使用的器材不同,都會讓影片上會有較明顯的差異,也可能導致有些不連貫不順的感覺,這時可透過調色、調光,將影片亮度及顏色達到一致性,影片看起來也會很順暢舒服。

  1. 調色:通常課程影片建議使用中性色調,在這個階段則可以使用剪輯軟體的色彩修正功能來進行色偏的校正。

  2. 調光:可以透過剪輯軟體中的調光功能,適度進行補強和修正,避免讓畫面過度曝光。

第五步:上字幕

因上字幕是需要對上說話的時間點,此步驟為剪輯製作中的最後一步,才不會影響到影片的流暢性,在這需提醒老師在拍攝和剪輯時,預先為字幕保留出適當位置,避免讓重要物件或文字被遮擋住,而影響到學生學習時觀看感受。

上字幕的方式有兩種,但Teaches 建議老師們使用「字幕外嵌」的方式呈現於影片播放器上,這樣能方便學生在觀看時,自行選擇是否顯示字幕,在這我們推薦使用的字幕是SRT格式,且提供多語言轉換功能。

第六步:檔案輸出

雖然已完成製作教學影片,但輸出地個步驟也不輕忽,避免讓輸出格式影響你的影片品質,以下是基本的輸出設定,詳情請參照《影片輸出注意事項

  • 畫質:設定為 1080p(1920 x 1280),最低不低於 720p(1280 × 720)

  • 檔案格式:mov 或 mp4(mpge-4)為佳

  • 設定音訊格式:建議設定 aac 或 mp3 為佳

Last updated